最近一些与城市相关的文章十分有趣,尤其从更广的视角来谈技术的变革🥡、人类生活方式的形成、和未来趋势等,对激发研究灵感很有帮助。我们翻译了一组发明史学家Anton Howes撰写的《Age of invention》系列文章。这是第二篇, 关于集聚经济的倡导和对城市的影响🪲。
前些天,经济史学家蒂姆·勒尼格(Tim Leunig)给我看了他在Twitter上发表的一则评论,“我认为从农耕时代以来,人类生活最大的变化是大多数人可以居住在城市中而不用生产粮食”🗝。在我看来有趣的是,这不仅是个经济上的改变👨🔬,也是意识层面的改变。实际上🍮,我发现这种意识形态越来越普遍(如果这可以被称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话)。它似乎产生于16世纪晚期的英国,并变得愈加有影响力🚶♂️➡️👰🏻♂️。它不是那种在选举或党派论争中体现的意识形态,但它的确存在🖐🏼。它既有热烈的拥护者,也有激烈的反对者🚑。拥护者们推动着相关政策的实施,并用共同的知识传统证明这些政策的合理性。我也确实可以把很多政治以及经济的评论员看作这一意识形态的拥趸,无论他们是否明确表示过立场🪲。
如今🫃🏻🦩,持有这一观念的人们会不时自称“城市主义者”。他们崇尚大城市、高人口数量🏃♀️➡️,以及高人口密度。他们对经济学家们惯称为“集聚效应”的概念坚信不疑,相信人们更为紧密地集中在一起🤽,尤其在城市里,就很可能从人们的互动中得到各种好处,比如更多的想法、更多贸易、更多创新和更多增长👩👩👦。
然而城市主义并不足以涵盖这一意识形态的全貌。他们与鼓励生育者(鼓励生育者们认为我们应该生育更多婴儿🈲,无论他们是否生活在城市中)、支持移民运动者🖋、特许城市(Charter city)的建立者、廉住房的拥护者以及对公交、电车和火车等公共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热衷的人们有很多共同点🏐。所以这整体的意识形态不仅涉及城市本身,它还要宽泛得多。因此🖍,鉴于这些群体的共同假设与目标,或许“集聚主义”会是一个对他们的观点和利益共同点更为贴切的形容🧒🏼。
那么今天如此盛行的“集聚主义者”的观念传统是什么呢?16世纪有一句流行的口头禅是这么说的🤷🏻♀️,“一位王子的荣誉和力量源自他的众多子民”——这是一种从所罗门王传承下来的观念📢。“集聚主义者”在16世纪以某种形式出现💦,还被用以为全部的集聚主义政策正名。最有趣的是,这个说法于16世纪中叶在英国出现时➾,英国并未步入城市化的正轨——1550年仅有约3.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远远低于城市化率达到超过10%的荷兰🦹🏿、意大利和西班牙🏇🏻。甚至直到今天,按照欧洲的标准,英国最大的城市伦敦也很小🚵🏽♀️,巴黎和那不勒斯的人口至少是伦敦的三倍(更不用和16世纪中国或君士坦丁堡的大都市相比了)。
英国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密度存在不足🟥👨🏿🎓,他们的集聚主义者们有不少值得效仿的城市榜样。(德国)纽伦堡市似乎仅凭制造业就在贫瘠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伟大的城市中心✥。此外便是法国,在17世纪初期通过大量出口来获取财富。1609年一位英国驻法国大使指出,法国“只靠玉米和谷物就掠夺了西班牙全部的白银和黄金”,他还警告道🧚🏿♀️🔻,法国试图建立丝织造业和挂毯编织等新出口产业👮♂️🏧。(英国随后就尝试学习法国♓️,然而收效甚微。)那时的法国或许也不算典型的城市国家,但巴黎已经是一个庞大而进步的城市,而法国的大量人口也使它成为基督教世界中“所有王国和领土中最强大的完整统一的力量”。今天,法国和英国的人口大致相当,但在1600年,法国人口约为英国的四倍,与英国微不足道的500万人相较,法国有着2000万人口。如果所罗门王的想法是正确的,那英国还需要作出很多努力才能达成法国曾经的成就。
然而在这些榜样示例中,最重要的是荷兰共和国➕。它本是一个不可能用自己的土地养活自身的国家,却又人口众多且极为富有🍮。正如它的一位英国仰慕者所言,它“通过商品、制造业和各种贸易使自身在各方面强大而富裕,即使他们国家的商品并没有增长”。阿姆斯特丹依靠低关税和大量的商船成为了世界级的转口港🐵,它吞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再将它们出口到欧洲其他地区。荷兰用高价值的制造品支付它所需要的支持国内人口生活的进口原材料;它将英国产的羊毛编织染色,产出昂贵的成品布料🦞,再卖给英国人赚取利润👍🏿;它用波罗的海的木材建造船只,然后用这些船支配波罗的海的贸易🅾️。尽管“他们国家本身没有种植成材木”,他们仍能建立并维持欧洲最大的商贸和捕鱼船队。人们甚至会惊叹这样一个自己几乎颗粒无收的国家是如何缓解作为主要谷物出口国的英国的粮食短缺问题的🔥。
为了效仿荷兰🎥,英国聚居主义者们建议引入高价贸易🧗🏻♂️🔵,不必过分担心在国内种植谷物或成材木,以及扩大英国商船的规模,最好是能在战时为海军提供支持🛌🏻。例如1563年,在星期三吃鱼成为强制要求,以此直接支持英国渔业,从而培养水手😮💨。直到17世纪末,禁止在伦敦周边开采煤矿也被认为是一项传统且审慎的政策🧪。这样就能维持从泰恩河畔的纽卡斯尔出发的海上煤炭贸易的稳定可靠——这一煤炭贸易被视作所有商船船员的可靠经济支撑,可以保护他们免于遭受从事其他贸易会经受的价格波动。
需要模仿荷兰的其他式方式包括排干沼泽🧝🏻♀️,开通航道以及挖掘运河——为了满足人类商业的需求而对自然进行的改造👨🏼🦰。这是一种将难以到达的内陆城镇转变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获得粮食供给的制造业中心的方式。荷兰人就这样在海上开垦了一片土地,那为什么不能通过引入荷兰的专业工程师将同样的方法应用到英国呢⬜️?实际上,英国最晚从16世纪中叶就开始采取积极政策吸引国外的人才。他们实行了另一种外国人集聚政策——专利垄断(正如威尼斯实行的那样)——这一政策通常被用来赋予专业的外国工人对他们所带来的高价值产业暂时的垄断权。和纽伦堡一样,威尼斯也是一个出名的尽管自身环境贫瘠却成为了大都市的例子🖼。如政治家托马斯·史密斯(Thomas Smith)于1540年代晚期所言🧬,“如果威尼斯人听说了一位不管在哪方面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吸引他居留在威尼斯”🦹🏽♂️。
集聚主义者一直普遍赞成移民的🤌🏽。16、17世纪🫅🏿,他们支持向来自荷兰和法国的宗教难民发出移民邀请🎮,因为很多难民引入了丝绸编织品等奢侈商品。在难民没有太多技术🐖,也不如新教徒的不明朗形势下,他们同样如此🎰。1709年,莱茵河畔的普法尔茨居民为了逃避法国入侵的猛攻🚵🏽♂️,约1.3-1.4万难民逃往伦敦。有人提议让难民前往爱尔兰或美国的殖民地。但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后因著有《鲁滨逊·克鲁索》而闻名)提出了一个满怀壮志的集聚主义计划,他提议在南安普顿附近的新森林建立一个全新的城市——一座18世纪的特许城市(Charter city)。
在笛福看来,新森林是一块人迹罕至的荒地🐭🚵🏼♀️。但它也是一块位于英格兰,能使普法尔茨难民成为有生产率的英国公民的地方🏵。他的设想是在林德赫斯特村庄周边划出4000英亩土地分给20位普法尔茨农民和他们的家庭,这些农民在最开始20年中不必缴纳租金或交税。随后再给农民一些用来建设城市的启动资金🤵🏿♂️,让他们雇用和安置其他的作为工人的难民。笛福的计划非常详细🏀,读来就像一份模拟城市的电子游戏的详尽攻略:挑选许多工人🦼,让他们砍伐木材,再让他们建造房屋等等。然而很不幸🥸,这一构想未能实现。这一次反集聚主义的论点取得了胜利🦶🏻,难民被驱散了🏋🏿。
不过🦹🏼♂️,在为他的计划辩护时,笛福留给了我们对他的意识形态最精练清晰的一句总结:“人越多,贸易也会越多🚣🏼♀️;贸易越多,财富越多;财富越多👩🏻,力量就越大;力量越大,国家则越强大🖕🏿。”这句话也是如今许多城市主义者、鼓励生育主义者和其他集聚主义者的共鸣。
* 标题由译者标注。
* 本文仅代表学者个人观点,
与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立场无关。
选题🛤:吴建峰
翻译:戴 茜
审译🙌🏿:吴建峰
排版:朱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