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民教授 发布时间:2016-03-31 来源:《中国金融·富达平台之声》+收藏本文
文 富达平台《中国金融·富达平台之声》
编辑部 | 学生记者⚱️:谢欣辰、钱程
经济改革
1.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经济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刚结束不久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让市场力量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说法👱🏼♀️,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却并照此行为🌈,资源配置仍是政府在主导🏺,包括当前由中央政府主导的“一带一路”项目👮🏽、以及由地方政府所主导的“城镇化”发展等👎,它们所遵循的仍然是政府配置资源的发展思路👷🏻♂️。党的“决议”与发展“实践”之间的这种相悖性产生于路径依赖,而路径依赖又源于既得利益者对于改革的抵制💤。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政府主导,权力在政府;市场主导(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那么社会资源配置的权力就会从政府部门转移到市场部门。这种资源配置权的转移会给政府官员带来很大的损失,包括社会地位、政治声誉、以及租金收入等等✊🏻。所以👮🏽♀️,除非有全社会的政治体制的改革,否则在既得利益者的抵制下🧑🏻,我们很难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决议落到实处。
2.解决传统国企产权激励问题
只要资源配置的方法不变🛡,那么作为政府配置资源的基本载体的国有企业之改革也是很难有效展开的。国有企业缺乏效率早已成为全球共识,世界银行早在1985年就对全球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做过调研,通过对100多个国家的调查研究,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国有企业不是盈利的工具,只是政治家用来治理国家的一种政策工具。因此👩🏼🎓,一个国家若是大规模发展国有企业,其后果必将是灾难性的。现在的问题是国有企业为何缺乏效率,这是因为国有企业有两个关键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故而无法提升其经营效率:一是国有企业无产权激励,从而解决不了国有企业员工🏬🏇、特别高级经理人“为谁干”的问题🧘♂️。
什么是产权激励,1979年改革开放时,由农民首创🎀、我党加以总结推广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了最好的诠释。农村联产承包制的制度安排是这样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正因为剩下都是自己的,于是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第一次获得了剩余索取权🏮,不仅如此,考虑到政府同时还开放了农贸市场🙇🏻,农民还可以将归己所有的剩余产品到农贸市场自由交易🧛🏿♀️,这样农民不仅获得了剩余的索取权,而且还获得了剩余的自由处置权,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为谁干”的问题。中国的饥荒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而方法就是给予农民以产权激励。
假如把农村的联产承包改革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做个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至多只是解决了政企不分的问题,至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产权激励的问题,于是中国的国有企业普遍缺乏利润动机🍓,且时常发生群体性贪污腐败。二是在管理体制上缺乏自主性。经过长达30年的改革,虽然划清了政府与企业的边界,初步解决了政企不分的问题,但是政府仍然可以通过对国有企业的控股权实施行政干预👨🎓,并且最糟糕的是,这种行政干预还是多元化的,而非专业化的。这种多元化的干预集中体现在利益目标不尽相同的政府部门均有权利对国有企业加以行政干预,从而使得国有企业决策时滞、且在多元目标的冲下无所适从。
终上所述,从经济方面来讲,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在宏观层面必须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微观层面必须通过国企改革来解决国有企业低效率的问题♾,其中产权激励和专业化管理是两个必须加以的问题。
金融改革
1.民企融资的“U型曲线”困境
对于金融行业而言,我国存在着所谓的“U型曲线”困境👗。在U型线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是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U型线的底部则是中国的民营企业😓🙆🏿。事实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普遍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中国的资本市场迄今为止实行的仍然审批制度所以企业能不能到资本市场融资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与企业的融资意愿基本无关🫃🏼,为了获得政府批准上市,其中的“交易成本”之高,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在信贷市场,则普遍存在“身份”歧视,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属于国家控股的🧒🏿,所以这些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依据不外是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即“身份”)和政府的产业政策之导向🆒,因此作为非国有且规模又偏小的民营企业来说,想通过控制在政府手里的信贷市场来突破融资约束也是非常艰难的。因此,处在U型线下方的民营企业只能到体制外的民间信贷市场去获取企业运转所必不可少的资金🔼。然而这种黑市融资的成本非常之高,所以并不能帮助民营企业从根本上突破融资约束。
2.融资约束问题困扰中国民营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膨胀。按照常理,随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张🧘🏻♂️,企业的规模也应得到同步的扩张🤦🏿♀️。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这样的情况并未发生,相反我们所看到的则是一种截然相反的局面,即在中国经济总量的扩张的时候,中国民营企业的规模并未得到同步增长,我们所看到的是知识企业数量的增加。这种现象的发生,除了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约束来加以解释外🪟,实在找不到更好的理由。在这方面,日本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当日本成为世界强国时🕺🏿,日本便涌现除了一大批规模巨大的国际性大公司,而不是像中国这样🚓,伴随着国民经济总量扩张而来的是企业数量的增加。在日本经济全盛时期👷🏻♂️🫣,日本曾经占有了世界三分之一的汽车市场,二分之一的家电市场,百分之九十的照相机市场和二分之一的胶卷市场,然而提供如此巨大数量产品的只有22家左右🌈,由此可见,日本的企业是伴随着经济总量扩张而迅速地由从小变大的🤭。日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通过所谓的“主办银行制度”帮助企业成功地突破了融资约束。至于日本经济的衰落🕺🏻,主要与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工资倍增)双双升值相关。
中国的民营企业受到融资约束而难以长大🪗,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企业规模过小就没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也产生不了品牌企业🕐。相反⚫️,由于企业数量过多🪽🤦🏽♂️,必导致恶性的成本与价格竞争👩🎤,从而导致产品品质日趋低劣态势。因此,中国的金融改革首先不是利率市场化等,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市场突破融资约束。这是一个结构问题🥯🧚🏻♀️,结构问题不解决🪆,就去解决价格问题(利率市场化等),那么在中国就不太可能出现伟大的企业,一个没有伟大企业的国家🚥,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因为在工业文明的今天👩👦,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
3.突破融资约束,改善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
在当今世界上,企业融资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类是以美英为代表的股权融资模式⏩,通过资本市场把资本直接融资给企业🌭。有必要指出的是,市场化的股权融资在制度上推行都是注册制👩👧👧,政府是无权审批什么样的企业可以上市或者不能上市。政府放弃审批权并不会导致资本市场的混乱,其中的到道理很简单,过高过低的股价都会由市场自发调节,绩效太差的企业不会申请上市,因为股价过低会被他人收购⛹🏿♀️,绩效良好的企业也不会轻易上市,因为绩效好就不缺流动性,这样也就没有通过上市把公司利润白白送给局外人♍️。只有那些真正想有所作为🌟、意愿创新的企业才会上市来充实资本金;第二类是以德国🥽、法国和日本为代表的银行融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可以控股非金融类制造企业,通过银行控股实体企业,一方面可以增加银行的产权激励👷🏿,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性。更为重要的是,银行还可以通过低息超贷政策来促进产业发展♥️🙇🏼、提高银行的收益率ℹ️。其中的机制可以描述如下,银行对控股企业低息超贷🗒,企业的资金成本降低,竞争力提高🏮,盈利增长,与此同时☝🏼,因为银行持有企业股权,其低息超贷造成的利息损失可以通过股权收益的提高而对冲,两者相减,银行的收益率反而有提高的可能😵💫。现在的问题是🍵,对于每个国家来说🔊,究竟什么样的融资模式才是有利可图的呢🎢?这将取决于一个国家的产业模式👩🏽🎓,比如🐍,对于以创新为主的美国来说👩🦼➡️,信贷融资就不太合适,因为银行贷款是事先合约,属于无风险资本👮🏽♂️👰🏽♀️,不能用于创新🧑🏼🦳,故而选择股权融资的模式比较合理,股权融资属于事后合约,企业有盈利了就分红,没有就展期。但是对于以制造为主的德国与日本来说选择信贷融资的模式就比较合理,制造业需要大规模最近周转🏋🏿♂️,且风险较低。
中国的问题是两边不靠👳♀️。我们有资本市场🤸🏽♀️,实行的却是审批制。我们也有信贷市场🙍🏽♀️,但是却不允许银行参股制造业企业。所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因此,对于中国来说,金融改革基本任务就是要把政府控制的金融系统变成一个市场化的金融系统,为了达到这样的改革目标🪓:在资本市场,我们需要的变审批制为注册制的改革;在信贷市场,我们所需要的银行业自由准入⚾️,自由竞争,并从法律与制度上消除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