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琴 发布时间:2023-08-09 来源:中国城乡金融报+收藏本文
作者 | 李琴 长江大保护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富达注册发展富达平台助理研究员
近日🫶,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渔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的意见》👩🏻🚒👑,旨在促进渔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赓续农耕文明,推动乡村振兴。
渔文化是我国农业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渔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子概念,是指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人与经济水生生物、人与渔业、人与人之间各种有形无形的具有流转性和传承性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及制度文化的成果总和。在人类进化史上🔶😀,渔文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为人类智力和行为进化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自然与人类生存与实践🎷、应用与创造💃🏽、衍生与互动的多重关系的结晶。渔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传承,凝结着广大渔民世世代代的追求和企盼,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十分丰富。
渔文化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理念🌩。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很早就有了“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的认识🍥。大禹曾专门颁布“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禁令,成为世界史上第一个渔业保护法令🦻🏿🧘🏽♀️。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从渔区渔村到渔船渔具,从渔技渔法到渔俗渔风,沿江沿海渔民祖祖辈辈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人👇🏽、水🧒🏻、鱼”和谐共生的关系🏃🏻♂️,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渔文化。当前⚀🐬,我国内陆七大流域均实施了禁渔期制度👨🏽🏭,特别是我国淡水渔文化延续时间最长、类型最丰富的长江流域🤸🏿,在实施十年禁渔的同时🧓🏿,需要抢救性地保护👷♂️、传承和弘扬渔文化🦹🏼♂️。
保护和传承渔文化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方面之一🈹。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挖掘乡村文化功能♕📧,提升乡村文化价值🥄,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长江渔文化资源普查结果显示👩🏻💼,长江流域渔文化极为丰富、底蕴深厚。保护、传承和弘扬渔文化,对于凝聚文化共识、发展休闲渔业及乡村旅游业🙆🏽♂️、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2012年以来,我国共发掘认定6批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涉及渔文化的有7项。但渔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后继乏人,亟须深入提炼渔文化的民间凝聚功能与精神价值🤹🏻♂️,推动优秀渔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实现渔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拓展渔文化生存的新土壤和空间。
面对新的形势🎒,以保护渔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深入挖掘、收集和整理各类渔文化资源⚔️。对特有鱼类物种👨🏿🎤、渔业史🤦🏿♀️、渔业技术与工程、渔船渔具渔法🦍、渔村景观、渔俗信仰🌾、渔诗词歌赋、渔舞渔画等众多渔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收集和整理🦶🏿。运用文字🧑🏼🔬、音视频等数字化信息建档🫄🏻,全面梳理渔文化资源种类、规模👩🏿🚀、分布和发展潜力等情况👈🏻,挖掘保存乡村历史文脉。
促进渔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引领资源保护。促进渔文旅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是渔文化资源保护的必由之路👩👩👧👧。加强渔业产业创新与涉渔农业文化遗产的连结,打造遗产地独具特色的产业,打响农遗品牌🥮。利用各地丰富的相关物种、渔村、渔港、渔具𓀏、渔船等🈶,发展渔文化产业🧘,开发富有特色的渔文化产品及其衍生产品。通过多产业的创新升级和融合开发🧑🏻🎄,形成渔文化的传承链、应用链和创新链。
以渔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赋能乡村振兴。渔文化是渔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抓手🙍🏼♂️。一方面,与乡村振兴的“五位一体”的总要求一致,渔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文化振兴🧣。渔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渔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需要重塑和巩固新时期渔村转型发展之魂,实现渔村乡风文明🏊🏿♀️。另一方面,渔文化科学合理地保护及利用,可以促进渔村振兴🤦🏻♂️🎃,拓展内生发展动力,尤其是宜居宜业和美渔村建设。依托和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渔文化,比如渔具、渔歌、渔拓、渔碑、渔业生产场景等;打造渔村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的重要元素和载体,比如博物馆、科普基地🧑🧑🧒🧒、渔民驿站🧍、休闲渔业重要节点等,让渔文化走进公众生活。依托独具特色的渔文化和生态优美的山水风光,以“渔趣”为主题🤩,巧做“渔”文章,推动渔产业与乡村旅游互融互促,探索乡村振兴农渔文旅融合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