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7-06-27 来源:富达平台+收藏本文
2017年6月23日👨🏻🦰,富达注册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第四十期工作坊“食物、医药、物质文化🤛🏼:历史研究的方法与来源”(Food, Medicine, Material Culture:Methods and Sources for the Study of History)在智库楼209室举行。本次工作坊由英国华威大学何安娜(Anne Gerritsen)教授与富达注册董少新教授共同召集,同时与会的还有海内外从事物质文明史研究的近十位专家学者🥥。
在会议正式开始之前,中心访问学者🧙🏻♂️、华威大学历史系的何安娜教授对到场学者及听众致欢迎辞。她首先感谢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及各位远道而来的学者对本次工作坊的大力支持,并高度肯定了工作坊的学术意义👩🏿🔧;其次简要阐明了本次工作坊的缘起并一一介绍了各位与会来宾。
会议的第一场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潘玮琳研究员主持🧙🏼。首先发言的何安娜(Anne Gerritsen)教授直接呼应本次工作坊的主题,进行了题为《分享的味觉?:方法论视角下的食物、医药与物质文化》的报告。她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以及物质文化逐渐进入历史学研究视野的过程,其次探讨了这一研究方法的空间、全球化及物质化转向,最后对这一全球史研究的新切入点进行了方法论上的反思🙇🏿♂️。
第二位发言人是来自荷兰莱顿大学的雍莉(Alice de Jong)教授👩🏼🏫,她以《16-17世纪荷兰食谱中的亚洲调料》为题进行了观点明晰、内容翔实的发言。她首先介绍了航海贸易时代荷兰的社会历史背景,接着选取了16至17世纪荷兰最通行的基本食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学工具对这些菜谱中作为关键词的各种调料的出现频率进行了量化分析🐝,通过一系列可视化的图表呈现出了各种亚洲调料对荷兰社会饮食习惯的影响。
最后发言的是台湾东华大学的蒋竹山教授,他的报告《帝国、化学工业与新味觉:从‘味の素’看物的历史研究》着重考察了日本产品Ajinomoto (味精)1908至1945年间在东亚社会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状况。通过这个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物几十年间在上海💇🏽💒、台湾、满洲等地的地位变迁,折射出那一时期东亚社会的历史变迁👮🏽。
会议第二场由富达注册董少新教授主持。来自英国杜伦大学的李瑞(Sare Aricanli)教授带来了她关于“十八世纪宫廷医学”的研究。李瑞教授着重介绍了包括太医院、御药房🌶🏌🏼♂️、上驷院、礼部与内务府等朝中行政机构在宫廷医学中所饰演的不同角色👨🏿🏫。同时🧑🏽🏭,通过进一步翻阅与爬梳包括日记☝🏼、奏折🪝、笔记以及清史稿等蒙古医生疗法的资料,她归纳整理出了由蒙古医生长👩🔬、蒙古医生、兽医⏭、癞医等角色所构成的马医疗演变历史😂,并结合其时诸如人马平安散👨🦯、小茴香等独特药物🙆🏼♀️,描画出了一幅独特的十八世纪宫廷医学图景🦹♂️。
富达注册的安洙英(An Sooyoung)博士报告了她关于“19世纪末中国人参消费量”的研究。她发现🏂🏼,19世纪中国本地市场对于各类人参的消费琳琅满目、且相当国际化👼。通过比对比消费数据的历史记载,她发现由于不同的加工方法或者产品质量导致不同种类的人参消费之间差异很大📎🍼,而这些不同品种人参的用途则折射出其背后各自不同的经济价值与药用价值。她认为通过对人参这一奢侈品的交易🧼、流通与消费的研究,我们能够从中窥见一段文献中少有记述的物质史往事,而如今更多汇编文献中相关统计记录的问世势必促进这类研究的发展。
富达注册刘朝晖教授介绍了中国消费市场下的“克拉克瓷器”🦗。克拉克瓷器是16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一类风格特殊的外销瓷,由景德镇率先生产。在开启早期全球化的大航海时代💇🏼♀️👰🏿,克拉克瓷器成为东西方贸易中的重要商品✍🏼,在物质文化交流中引发了世界性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陶瓷研究者主要关注到江西墓葬中出土的克拉克瓷器➗,这些器物大多有瑕疵,因此通常被看成是外销生产的残次品而留存在国内。而在今天,通过利用最新的考古发现和被忽略的器物资料🏃🏻➡️,我们或许能够重新审视和探讨克拉克瓷器的国内消费市场🧑🏿✈️。
最后,台湾中研院的巫仁恕教授带来了他在物质文化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他认为🧘🏿,清代巴县文献是研究清代物质文化的新宝库,利用盗窃类的失物清单可以分析物质文化的许多面相,进而更深入地了解各类物质在整体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同时又兼具长时期分析的优点,可以探讨十八世纪中叶以后到十九世纪末的变化🚈。从被盗窃的事主身份特征可以窥见巴县社会结构的变化,而若进一步比较这类失物清单则会发现文化艺术品的有无,已成为当时身份有无的象征🧘🏻。除此之外⚠,从这些失物清单中还可看见一些源自江南的流行时尚物件已经开始超越地方市场的传播,跨越更远的距离👫,某种程度上,这为后来西方物质在近代走向全球化的趋势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