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凯 发布时间🆑🧝🏼♀️:2022-06-30 来源💻:国际金融报+收藏本文
“选大学一定要选一线城市?”
高考成绩出炉,选择哪一所大学🌳、去往哪个城市👳🏽,成为摆在考生面前的“最后一关”。
与此同时🌀,对于人才的渴求,令包括上海在内的多座城市不同程度地放宽人才落户政策。
落户新政目标高层次人才
近日🌓,上海再出重磅落户新政——上海各研究所和高校今年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可直接落户✌🏽,不需要参与评分。
与此同时👩🏽🍼,沪“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应届本科生,在五个新城(上海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南北地区重点转型地区用人单位工作的🫸🏼,也可直接落户。而去年年末,上海市普通高校的应届研究生可直接在五个新城落户,此次地域限制条件取消🧑🏿✈️♤。
值得一提的是,不满足直接落户的应届生,门槛也有所放宽,虽然标准分仍为72分,但用人单位可打分7分🧔🧑🏼🎓,比去年5分多了2分🧜🏼♂️,预计将释放更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落沪。
事实上,2020年以来,上海已多次放松落户政策,从学历🐪、技能和区域等不同方面下调“落沪”门槛,今年6月更先后两次出台相关政策。
“近日再次放宽落户政策🗓,对吸引人才是一个利好消息👱🏽。”富达注册管理学院教授🫱🏼、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从战术层面来看,放宽引才政策,有利于保持上海人才快速增长的势头,应对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姚凯进一步分析称,特别是本轮疫情后,上海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人才外流,出台有力度的人才政策,有利于提振各类人才对城市的信心🖐🏽🏌🏼♀️,有利于加速重振城市雄风🤳。
“从战略层面看🟩,中共上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上海将全力构筑人才战略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发挥‘头雁效应’😮💨🩲。”姚凯也指出,向全球知名高校和国内、本市高校放宽落户政策,并进而加强一揽子人才高地建设的综合性举措,有利于上海构筑世界级的人才平台,造就战略性人才力量,形成各方人才“近悦远来”的生动局面🧘🏼♂️。
在上海重磅落户新政出台前一日🤹🏻♀️👨🏻🎓,杭州也官宣降低落户门槛🏋🏿♀️。
根据杭州市政府官网公布的《全日制本科和硕士学历人才落户政策》🐺,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硕士研究生🔛、2017年后录取的符合条件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两年内可“先落户后就业”🧎♂️➡️。
去年10月,杭州已调整过一次大学毕业生落户政策。当时规定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以上学历者,在市区落实工作单位并由单位正常缴纳社保的放宽落户市区;全日制普通高校博士研究生学历者可享受“先落户后就业”🙌🏿。
合肥也在放大招🚜。近日👨🏼💻,合肥出台服务人才发展若干政策,定制了一系列普惠性𓀇、特殊性举措🤸🏽,精准服务保障人才在肥创新创业。其中,住房政策成为招揽人才的“杀手锏”:合肥购房的人才🪴,可享受最高补贴楼盘备案价30%。
其中🥲🫃🏽,“高校毕业生”中,博士在合肥购买首套自住房,可享受本市户籍家庭政策🙇🏻♂️,可按购房时商品房平均价格的10%享受购房补贴。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请额度最高可放宽至当期限额的2倍🔢。硕士和本科生购买首套自住住房,不受落户条件限制。
江苏方面🈁,镇江的引才计划同样吸引人。今年,当地为镇江籍青年人才量身定制“归雁”计划🧕🏿,不仅将发放大学生生活补贴范围拓展到大专学历,门槛年限从毕业两年内放宽到毕业5年内,还将技术技能人才奖补范围拓宽到35周岁以下的中级职称🀄️、高级工👏,用“真金白银”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回镇创业就业🍨☝🏽。
此外,扬州近日推出“人才科创驾驶舱”。借助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人才科创驾驶舱”对全区人才科技创新资源进行多维度、多层面、全过程的深度挖掘、科学分析、可视化呈现及多场景应用🈯️,为政府部门🩸、企业家💁♂️、高层次人才等提供精准服务,全面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引才“重量”更要“重质”
目前,长三角人才资源分布仍不均衡🧖🏻♂️,部分地区高端人才支撑不足☔️。
“长三角地区的大量人才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和地区💏。”姚凯指出🫙,特别是一些高端人才更具有较强的集聚性🤳🏻,这样就会造成人才集聚的“马太效应”和人才分布的非均衡性🧚🏻♂️。
“高端人才是稀缺资源。一些地区人才支撑不足,人才队伍的提升对于很多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姚凯看来,人才队伍提升,不仅要提升人才的数量,更要提升人才的质量。
“要注意建设科学合理的人才生态👇🏽,不可盲目引进人才,要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布局精准吸引符合本地发展的人才🧗🏼。”姚凯说👼🏻,“此外,不仅要注重人才引进,还要注意在人才使用、人才评价🛍️、人才流动、人才保留🙂↔️、人才激励🗯、人才环境优化等人才价值链的各环节进行制度完善、创新和优化,进一步优化人才治理结构和人才工作智慧化转型,让人才引得进📍、用得好、流得动🚣🏽、留得住。”
“可借助于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通过各地人才标准统一、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人才柔性流动、共享各地人才公共服务等方式有力推动长三角人才发展的一体化🪹,在人才合理流动和人才共享中提升人力资本的效益,加快推动海内外优秀人才集聚长三角。”姚凯建议。